【問題1】 特殊時期,如何"/>
2020年轉眼已經過半,疫情的持續(xù),生活的改變,讓不少職工都感到壓力倍增。為幫助廣大職工減輕心理困頓,保持科學理性的心態(tài)參與疫情防控,自今年2月1日起,北京市總工會便開通了職工心理援助熱線4000151123、4000251123,幫助職工穩(wěn)定情緒。近日,針對職工普遍關注的心理問題,勞動午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市職工服務中心心理咨詢師,為職工朋友開出了六副“心靈處方”。
【問題1】
特殊時期,如何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心理咨詢師:
家庭永遠是我們的避風港。心理學中,家人是社會支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家人互相鼓勵、打氣,一起“攙扶”著走過這段特殊時期,是十分重要的。
在這段時間,家庭話題難免圍繞著疫情展開,與其一起擔憂、著急,不如分享一些實用、積極的信息,例如:上下班路上如何有效防疫,哪些省份或城市的新冠確診病例已經清零等等,還有,當家人誤信謠言時,一定要及時辟謠。
由于大家外出時間減少,家人集中居家矛盾就更容易產生,例如:有人想聽音樂,有人卻想安靜休息。我們可以找一些大家都感興趣的事情來做,既能夠豐富生活,還可以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例如:一起玩拼圖、包餃子、打撲克、比賽平板支撐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當有家人情緒不良并向你傾訴時,請不要用“冷靜一些”“你太激動了”等話語打斷對方。而是要自己保持冷靜,并且耐心、專注地傾聽對方,等待對方釋放完不良情緒,自然能夠冷靜下來,然后再進行探討或提出建議。
【問題2】
居家學習期間,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順利應對?
心理咨詢師:
孩子缺乏應對困境的經驗,看到大人如臨大敵或者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可能無法適應,并出現一些反常的表現,例如:哭鬧、煩躁、厭學等。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積極應對,而不是粗暴地指責或批評。
孩子的生活也在受著疫情的影響,剛開始是不能出門玩、然后是推遲開學,現在可能是居家上各種網課、完成大量作業(yè)等。針對不斷改變的情況,父母需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并耐心引導孩子思考和解答疑問,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你怎么能這么想”“你這樣不對”。
家長在這段時間因為防疫和工作的雙重壓力,可能自身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對孩子說話大聲或態(tài)度不好,使孩子也感受到不良情緒,這被稱作“踢貓效應”。在和孩子相處時,家長應該注意自身情緒的穩(wěn)定,多與孩子進行良性的互動,比如:每天抽出一些時間,專注地陪伴孩子做一些他們喜歡的事情。
為了不讓孩子“荒廢”待在家里的時光,一些家長會給孩子布置一大堆任務,如練琴、做習題、朗誦等等,讓孩子感到困在家中備受束縛。制定孩子居家的作息表時,應該讓孩子一起參與,共同制定出勞逸結合且孩子樂于接受的計劃。因為人們往往更容易對自己做出的決定負責,孩子也是如此,更容易遵守自己制定的計劃表。
【問題3】
這段時間總是莫名其妙發(fā)脾氣,該如何調整心態(tài)?
心理咨詢師: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挫折——攻擊模型”,即在我們感到不順利時,會通過攻擊他人來緩解自己的不良感受。疫情可能給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均帶來了困擾,導致我們的脾氣變差、攻擊他人。
心跳加速、肌肉緊張、情緒亢奮、呼吸急促都是我們要發(fā)怒之前的征兆,應當及時自我察覺,并且通過科學方法讓自己冷靜下來。例如:找一個可以獨處的空間,閉上眼,深呼吸,慢慢從1數到10。
再次交流時,為了避免使用過激的言辭與人產生沖突,我們應該盡量少使用“你總是”“你不該”“你應該”等指責別人的詞語,多使用“我理解”“我感到”“這是我的想法”等表達自己感受的詞語。也要注意換位思考,即使對方的做法不合我們的意,也盡量考慮對方的處境,體諒對方的難處。
解決問題需要理性的邏輯思考,可以將我們從過于感性的情緒中“拉出來”。所以,請問問自己:“我為什么發(fā)怒?是因為他告訴了我這個壞消息,還是壞消息本身?”“孩子以前也很磨蹭,為什么我今天特別生氣?”找到自己不良情緒的源頭,嘗試理性解決問題。
【問題4】
工作環(huán)境變化,調換新部門后感覺不適,怎么辦?
心理咨詢師:
要適應新的環(huán)境,需要一步步來。可以先從建立社會連結開始,避免讓孤立無助的感受增強自己的失落感和不確定感。
歸屬感是我們的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對新工作團隊缺乏歸屬感,便會喪失工作的動力。因此,除了開會、匯報等正式溝通外,也要注意與新同事進行非正式溝通,拉進彼此的距離,對這個小集體逐漸建立歸屬感。
其次,不用羞于向你的領導求助,讓其幫助你在當下的混亂中盡快找到明晰的路徑。包括認清當前工作的重要事項、設定階段性目標、學會怎樣處理工作中的常見問題等,從而避免在不熟悉的環(huán)境和事務中毫無頭緒地“游走”。只要是抱著想把工作做好的心態(tài)與領導交流,相信對方會十分樂于幫助于你。
另外,遇到困難時要堅持克服,告訴自己,每跨越一個障礙,就在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在完成同樣的工作時,也許暫時需要花費比同事更多的時間,但請不要將其看作是“無能”的標志,也不必因此自暴自棄。相信只要通過努力,很快就能夠適應現在的工作,并且將自己以往的經驗融會貫通在其中,完成得十分出色。
再有,壓力大的時候不要獨自承受,可以跟家人聊聊自己的感想,獲得家人的支持與關懷。家庭是社會和情感聯系的一項重要資源,即使家人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建議或者幫助,他們的傾聽也能很好地幫助你緩解壓力。
最后,新的開始并不意味著與過去切割,還可以跟舊同事聯系,聊聊彼此的近況,相似的境遇可以讓你們互相理解、支持和打氣。
【問題5】
長時間近距離相處,反而讓夫妻關系更疏遠,該如何改變局面?
心理咨詢師:
疫情期間,我們與自己的另一半、與孩子都有了更多相處的時間,長時間的朝夕相處,難免產生一些矛盾,這很正常。幸福的婚姻需要經營,如果夫妻之間的感情不再親密,可能并不是沒有了愛,只是長期的情感不流動,讓婚姻“生病”了而已。再加上疫情的影響,出現在彼此眼前的時間多了,卻還是沒有給予對方想要的呵護,彼此心里積累的不滿越來越多,距離也就越來越遠。
若想改變局面,就要積極行動起來。從現在起,遇到矛盾點,要“就地解決”。在以往的溝通中,如果出現過類似于這樣的對話:“就這樣吧,你說了算”“我不想跟你爭論這種話題了”……這就說明彼此的溝通出現了問題,有時候,我們?yōu)榱吮苊怅P系惡化,爭論的話題總是戛然而止??稍绞沁@種時候,我們越應該表達自己當下的想法:此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我想聽聽你的建議,想知道你的感受……
同時,為了使上一條建議良好的實施,在溝通中切忌“批判思想”,即無論對方說什么都是錯的,必須證明自己是對的。這種溝通氣氛會讓對方害怕表達,于是干脆不表達了。所以,在交流的時候,我們要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讓交談的氣氛和諧融洽,讓對方能夠充分表達。
【問題6】
看疫情報道時總會不自主地擔憂害怕,怎么辦?
心理咨詢師:
每天看大量關于疫情的報道,很容易產生諸如“我們的生活會不會繼續(xù)受到影響”之類的擔憂,這些會帶給我們二次創(chuàng)傷。
由于消極性偏差,我們本能地更易關注壞消息,久而久之會忽略好消息,變得沮喪、悲觀。海外疫情讓我們擔心,但又感到無能為力,那就控制自己少看一些負面消息。如:可以關閉手機新聞的自動推送功能,每天規(guī)定自己只看15分鐘新聞,或者只關注兩三個權威新聞媒體等。
社會正在恢復活力,眾多企業(yè)復工復產,大家可以多關注生活中的此類積極變化,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現實生活中。
當自己出現“肯定好不了了”“這下完了”之類的災難化想法時,請與自己來一個腦內辯論,多問問自己“真的如此嗎?”你會發(fā)現,情況其實一直在好轉,我們對新冠病毒已經有了一定了解,也建立起來有效的防控機制,自己的災難化想法是不合理的,當然也就不必為此過度擔憂了。(勞動午報記者 張晶/文 邰怡明/繪圖)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職享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蘇ICP備19057497號
地址:上海、南京、南通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