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正成為上海市“五大新城”(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賢新城、南匯新城)戰略全面發力的關鍵之年。
1月6日,2022年上海五個新城首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簽約)儀式在上海嘉定舉行,這也意味著“新城發力”工作將從規劃政策設計階段全面轉入大規模開發建設實施階段。
另一方面,在2022年“五大新城”建設正式拉開序幕的同時,上海市在“五大新城”再次放松人才落戶政策的舉動也引發社會關注。根據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發布的消息,2021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2021年應屆研究生畢業生在“五大新城”和自貿區新片區就業,符合基本條件便可直接落戶。這一階段性政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政策落地期間,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人頭攢動,前往咨詢落戶事宜的應屆生絡繹不絕。
而在此前的2020年9月23日,上海學生就業創業服務網發布《2020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將“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可直接落戶”政策從之前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擴大至在滬“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即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4所985高校應屆畢業生可直接落戶。
上海人才落戶新政為何再次聚焦“五大新城”?在人才導入和結構調整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帶著這些疑問,《中國經營報》記者日前分別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汪泓,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晟和上海市委黨校現代人力資源測評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才理論研究基地研究員楊國慶展開對話,探討上海市人才導入新機制的“變與不變”。
人才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中國經營報》:在你看來,上海市再次放松落戶政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釋放出了怎樣的信號?
汪泓:吸引有活力的年輕人“百利而無一害”。從滬上4所985高校開展試點,到現在拓展到“五大新城”就業的應屆研究生畢業生,上海市此輪人才落戶新政的開放度已然很大,不只是上海高校的研究生畢業生,全中國乃至全球的學生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申請人才落戶。
此次政策主要是為“五大新城”建設吸引人才,為郊區發展注入新的能量。在我看來,上海市在人力資源戰略研究方面不要斤斤計較。總體上來看,優秀的年輕人在政策引導下,已經成為上海市的優質資源。
楊國慶:2021年9月底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賦予了上海市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任,這就進一步明確了上海代表中國參與世界人才競爭的使命。在這一政策背景下,上海市必須拿出一些具體舉措來呼應這一重任。
此次對應屆畢業生放寬落戶政策是其中相對比較容易突破的先導性措施。上海市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急需源源不斷地補充年輕、優質的勞動力,應屆高校畢業生便是最佳目標,預計相關的人才政策還會陸續推出。
《中國經營報》:近兩年來,上海頻繁在人才政策方面做文章,主要原因有哪些?在總量控制的同時,如何兼顧人口結構和質量的改善?
汪泓:上海市作為全球超大城市,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較高,新鮮人力資源、充滿活力的年輕人的注入可拉動人口增長,還可把“銀發工程”帶動起來。對于上海來說,不需要控制人口絕對數量,而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和管理。
楊國慶:上海經濟在持續增長,產業在繼續發展,新城在不斷開發,對適齡勞動人口的需求也一直很旺盛,單純行政性的人口控制計劃要在市場規則面前靈活調整。在各大城市的激烈競爭中,不進則退,發展慢也會退步。
對于人口問題來說,除總量控制外,結構和質量其實更加重要,這一點從人才學角度來理解會更加清晰。從此前的歷史來看,很多提出限制人口總量的城市最終都沒有實現預期目標。
探索人才導入新機制
《中國經營報》:2021年3月份,上海市正式對外公布了“五大新城”建設規劃。隨后,針對“五大新城”重點產業和特定人才,實行人才引進和優化“居轉戶”的年限由7年縮短為5年。此次人才政策放松仍聚焦于“五大新城”,政策傾斜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陳晟:上海市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很高,甚至超過了日本,所以需要把人口有效地疏導到郊區,幫助進行產業建設。“五大新城”實施人才和戶籍的利好政策,可以相應地將人口吸引和疏導到新城,達到整個大型城市群綿延生長、持續健康發展的目的,甚至說臨港片區還肩負著“再造一個浦東”的發展目標。
楊國慶:近年來,主張大力發展超大規模城市和城市群的學術觀點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這種觀點認為,超大城市資源分配效率很高,只有在聚集中發展經濟才能走向均衡,認為現在的技術條件能夠支撐超大規模城市容納更多的人口,政府要讓人口實現自由流動,拆掉戶籍和福利政策的“藩籬”。
上海市此次發布的人才落戶政策聚焦于“五大新城”,也是以大力發展超大城市為理論依據。上海市將“五大新城”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節點,也必然會考慮當地對各類人才旺盛的需求。從更長遠的發展來看,“五大新城”將會與中心城區連綿成片,至少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上將朝這方面努力。
這也意味著,上海市未來會形成一個比現在更龐大的巨型城區。“五大新城”已經成為上海城市發展新的增長點,上海市把現階段的政策大量傾注到“五大新城”,也是旨在創造“新城新政策、新城新氣象”的良好開端。
《中國經營報》:根據規劃,至2035年,“五大新城”將各集聚100萬人左右的常住人口,基本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綜合性節點城市。目前,“五大新城”常住人口數量在30萬~75萬人之間,仍有一定的缺口。在此背景下,人才培養和導入模式還需進行哪些調整?
汪泓:企業發展對人才組合是有要求的。這幾年,產業發展變革的實踐證明高技能人才在企業中不可或缺,但在人才市場上的供給比較稀缺。隨著產業變革逐步深入推進,行業分工對人才要求的精準度會越來越高,人才短缺問題也會在市場配置中得以解決。
另一方面,政府也很重視這一問題。一些專業細分領域的產業人才有了技師、高級技師到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晉升渠道。過去很長時間,我們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理解度和重視度不足,國家學制體系就像“獨木橋”,現在則變成了一條“H型大道”,從學位培養階段開始區分應用型人才和學科型人才,工程碩士在研究生中的比例也不斷提高。
陳晟:上海市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急需吸納、培養更多高素質、有活力、有創意的人才進一步建設這個大都市。上海“五大新城”應當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指引下,推動與周邊城市的人才自由流動。這也一定會釋放出一些住房購買力,對“五大新城”房地產市場的剛性及改善需求,都會起到積極的支撐性作用。相比中心城區的高房價,“五大新城”對于年輕人來說也具有足夠的吸引力。
隨著注入更多新鮮的活力和血液,“五大新城”的人口結構也迎來一定程度的調整,從而為各個產業發展提供相應的人力資源支持,推動產城融合。在多重利好的復合、疊加效應下,我相信這是一種非常健康、帶有城市遞延效應的有序發展模式,而不是人為“拉動”區域發展,這樣的發展方式是沒有支撐的。
《中國經營報》:目前,很多人以存量競爭關系看待城市間的人口競爭。上海市放松人才落戶政策,是否會在長三角地區其他城市中形成“虹吸效應”?未來上海人口政策的基調應該是怎樣的?
汪泓:上海不害怕競爭,“長三角一體化”政策實際上放大了上海市的城市功能,并帶動東部地區整體的高質量發展。
上海市的人才戰略不是跟內地搶人才,而是要更多地參與全球人才競爭。比如,將更多外籍科學家和“海歸”等高端人才吸引進來。當前,很多海外人才歸心似箭,一方面是因為政策吸引,另一方面國內的薪酬待遇和發展空間也非常好。
此外,上海市的住房、教育和醫療等資源已變得更加豐富,研究經費也更加充足,人才思想和理念也得到了進一步解放。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職享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蘇ICP備19057497號
地址:上海、南京、南通 EMAIL: